译文
滔滔汉水向东流去,仿佛将金兵留下的血腥污秽全都冲洗干净。人们都说:当年你家祖上是如李广般的飞将军,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。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,迅速勇猛,声名大振;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,态度激昂兴奋,言辞激烈,好似齿颊间喷射出冰霜。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龄,就从事戎马生活。继承着先人的事业。
如今我腰间佩剑,却只能无奈地敲击剑柄以抒心中块垒;杯中酒满,正适合为这离别而痛饮。更何况老友你新近被委以重任,如同当年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,手持旌节,肩负重任。你是大丈夫男儿汉,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。有些人,贪图安乐,迷恋女色,是自伐生命,应以为戒,
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佳作。友人军职得以升迁,本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之事,所以整首词毫无哀婉伤感的基调,字里行间皆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。仅在结尾处,轻轻提醒友人莫忘知音好友,点到即止。
上片开篇描绘战争已成过往,人们的战争意识与敌情观念逐渐淡薄,“髭胡膏血”仿佛都被汉水彻底洗净。此处“洗净”一词实为反语,委婉道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与愤懑。接着,以“人尽说”引领,回忆王君往昔的英勇壮烈,展现其非凡的气概。
下片的起承与上片的开篇遥相呼应。既然战争已经停歇,刀剑似乎也该入库封存了。“腰间剑,聊弹铗;尊中酒,堪为别”,前两句笔锋从友人转向自身,以战国时期的冯谖自比,抒发
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(1177)。这年春天,辛弃疾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。这首词应为送一位李姓朋友去汉中任军职而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别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辛弃疾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 838篇诗文 1694条名句
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,留十日。与之同游鹅湖,且会朱晦庵于紫溪,不至,飘然东归。既别之明日,余意中殊恋恋,复欲追路。至鹭鹚林,则雪深泥滑,不得前矣。独饮方村,怅然久之,颇恨挽留之不遂也。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,闻邻笛悲甚,为赋《贺新郎》以见意。又五日,同父书来索词,心所同然者如此,可发千里一笑。
把酒长亭说。看渊明、风流酷似,卧龙诸葛。何处飞来林间鹊,蹙踏松梢微雪。要破帽多添华发。剩水残山无态度,被疏梅料理成风月。两三雁,也萧瑟。
佳人重约还轻别。怅清江、天寒不渡,水深冰合。路断车轮生四角,此地行人销骨。问谁使、君来愁绝?铸就而今相思错,料当初、费尽人间铁。长夜笛,莫吹裂。